阿着底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省道“昆泸公路”经阿着底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离县城11公里。阿着底村是昆明市人民政府命名的生态民族村和民族团结示范村,也是石林县首批推出的对外开放“彝家乐”生态旅游村。
2005年,经云南省文化厅批准被,石林县阿着底村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着底位于石林县东南部、长湖畔的阿着底村,是电影《阿诗玛》中阿诗玛出生与生长的地方,阿着底村寨里的墙上绘着阿诗玛传说为蓝本的壁画。红色苹果、黄色玉米、金色烟叶和刺绣织锦,流动着丰富饱满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阿着底村有史以来的居民都是撒尼人,辖区内的人名、山名、地名和村名都使用撒尼语。阿着底村原来叫“干塘子村”村名在撒尼语中发音为“阿着底”,意为青山怀抱的美丽的地方。这个名字与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所唱的“阿着底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冈”,中的“阿着底”地名不谋而合,因此,干塘子村后来改称为“阿着底村”。
阿着底村撒尼人的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经过她们的摹拟、提练、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美雨花、太阳花、八角花等等与花朵相关的图案代表了撒尼人爱美的心理及祈福意味。而那些小小的生气勃勃的虎则是撒尼人的图腾标志。
在保留和继承彝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彝族民间图案。阿着底的刺绣工艺流程,主要是确定图案后,把样品交给村里和村外的刺绣好手为依照,手工绣出一块块花样零件,再由刺绣厂加工成挎包、包头、服装、鞋面、桌布、床单、伞套、沙发巾、领带等各式各样的成品。以刺绣协会十厂家十农户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她们所绣的挎包、围腰、被单、背心、钱包、沙发巾桌布、壁挂、包头、服装、服饰等已成为旅游商品。阿着底村已成立了“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有会员2000余人,固定职工20余人。
主要骨干以普氏三姐妹创办的民族民间刺绣品厂为主。早在20世纪90年代,普氏姐妹(普芳、普虹、普菲)就把阿着底村的撒尼刺 绣拉到了广州、深圳、海南等沿海地区。现在她们的刺绣品已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港、澳、台、泰国、越南、韩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她们还应邀参加昆交会、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国内的大型交易博览会,刺绣品大受赞扬。她们带着绣品在泰国曼谷展销,开新闻发布会,所带产品被一抢而空。目前,阿着底村的民族民间传统刺绣业,在村里有工厂,在昆明有办事处,在全国有营销网络,通过国内的大客户大商家的批量订货销往国内外市场。刺绣产品蜚声海内外。年生产总值达200余万元。阿着底村作为石林县唯一对外开放的“彝家乐”旅游村,近年来已卓有成效。游客可以采取吃住一条龙,也可以随心所欲吃农家饭、逛农家果园、参观购买撒尼刺绣品。独树一帜的撒尼刺绣将根据市场定位,进一步做大做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刺绣业作为轻松的手工艺产业,从业人较多,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已经形成品牌,随市场销量的增长而被认可。
2005年,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经云南省文化厅批准被列为第一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